close

  整支票借款治後,社區居民有了健身設施。
  ▲小區居民在圓西服桌旁圍坐拉家常。
  瀘州龍馬室內設計潭此類小區治理率已達 70%以上
  新聞背景:
  瀘州關鍵字廣告綜合治理小區環境
  今年3月瀘州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指揮部發出的一份通知,明確了住宅小區環境綜合治理目標和任務,並將當前住宅小區治理工作重心確禮服定為老舊院落小區和非物業管理小區環境綜合治理,“要重點解決住宅小區環境衛生狀況髒亂差、基礎設施建設破爛破損、居民文明衛生素質差等突出問題”。
  按照已經確定的治理目標,2013年要在2012年已完成50%的老舊院落(小區)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全面開展治理工作。住宅小區環境綜合治理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包括:解決環境衛生髒亂差的問題,徹底清除小區衛生死角,保持小區整潔衛生;加強容貌秩序的治理,要著力解決小區內廣告亂貼亂掛,“牛皮癬”多,隨意支棚搭架,車輛亂停亂放,清理規範小區內各種經營行為;加強小區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老舊小區要著力解決小區道路破損,環衛設施破舊殘缺,管線私拉亂接,綠化毀損,無照明設施等問題。
  親戚願不願意來串門,這在別人家,可能只關乎感情,而在之前的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區41號院,親戚之間的往來卻受制於樓前的泥巴路。
  “終於有城裡人的感覺了。”62歲的袁明書發出這通感慨的時候,正在一邊使用樓下的健身設施鍛煉,一邊等13歲的小孫孫放學回家。
  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區41號院是典型的非物管小區。經過一系列打造後,居民們目睹了這裡的顯著變化,對煥然一新的環境感慨連連。
  據龍馬潭區民政部門透露,經過幾輪打造,目前該區非物管小區治理率達到70%以上,已經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整治前
  屋前土坡充當垃圾場
  在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區41號院,居民們對小區的升級改造感觸頗深。
  據老住戶回憶,這裡是1981年前後修的老房子,原是原瀘縣就業局的職工房。
  1999年,袁明書一家買下了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兩居室,搬入41號院21棟,在這裡一住就是14年。“以前這裡就是一個比較陡的土坡,後來慢慢成了附近住戶的垃圾場。”袁明書指著樓前空地邊緣一片水泥護坡說。整治前,土坡被住戶用於傾倒垃圾,這片平坦的空地也長了荒草,成為居民口中的“草壩壩”。
  “小區沒有別的地方可以玩耍,孩子們就在草壩壩上追趕,下雨天尤其容易摔倒,調皮些的,還有跑到倒了垃圾的土坡上去的。現在多了些玩樂、健身設施,孩子們出來玩也放心些。”袁明書說。
  在老住戶劉範蓉心裡,小區環境打造,還有另外的收穫:出行方便後,親戚們也願意常來串門了。道路改造之前,住戶們要出門的必經之路是一條斜坡,下雨後,泥巴路滑溜得很。“落完雨後,這路上都是泥漿,有時候穿筒靴都進不來,我的兄弟些都不願意來串門。”劉範蓉說。
  整治後
  “終於有了城裡人的感覺”
  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七八月份,杜家街社區41號院再次升級打造:青石板路面、水泥護坡、護欄、水溝都一一打造完畢,路燈也安上了,健身設施和休閑桌椅也安裝好了。袁明書感慨:“終於有了城裡人的感覺了。”
  家住41號院21棟的汪維根60歲了,今年4月,他突發腦梗塞,引起半邊癱瘓。目前,他已經能拄著拐杖,扶著護欄,下來走動鍛煉一番。汪維根的老伴兒唏噓道:“這裡地板、護欄沒打造前,都不敢讓他下樓來,只能在家裡幾十平方米的地方走一走,現在小區環境好些了,才敢陪他下來鍛煉一下腿腳。”
  11月15日下午,汪維根來到自己居住的21號樓下的打造點,拄著拐杖來回走動,他的老伴兒則一邊使用一旁的健身設施,一邊和多年的老鄰居拉家常,旁邊白色的圓桌圓凳上,一群阿姨大娘們一邊織著毛線,一邊說些家長里短。
  ■ 打造標準
  小區“五化”居民從“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
  在龍馬潭區民政局,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瞭解到了非物業管理小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五化”標準: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文明化。
  按照“五化”標準,“清潔化”規定小區至少有1-2名保潔人員,保持小區環境整潔,包括:日常清掃、垃圾清運、化糞池清淘等及時進行;單元走道、人行道、綠化帶及牆面等部位無白色垃圾、雜物堆積、牛皮紙屑張貼等現象存在;垃圾桶、坑規範置放、整潔;住戶室內衛生整潔。秩序化則包括小車、摩托車等劃線規範停放;消防通道暢通;桿、管、線規範有序;雨棚、塑鋼窗等規範,衣物曬晾規範;無雜亂、破爛廣告等現象等內容。優美化、制度化、文明化則分別對路燈、綠化帶設置與維護、小區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小區業主鄰裡和諧、互幫互助、文明禮貌等內容作出規定。
  有了打造標準,如何激發居民參與熱情,變被動的“要我治理”到積極的“我要治理”?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瞭解到,在非物管小區綜合治理過程中,一個較為成型的操作流程已經在實踐中被總結出來:治理前期,擬開展治理工作的院落、小區建立小區業主委員會或樓院管理委員會,選舉有一定威望的作為負責人,牽頭制定居民公約,落實衛生管理制度等方可向社區提出申報,經街道審批後,最終由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審定方案並確定。
  ■ 打造進度
  全區非物管小區治理率達70%以上
  根據民政部門的統計,龍馬潭區共有483個非物管小區。目前為止,除開即將進行舊城改造和棚戶區改造的非物管小區以外,全區非物管小區治理率達到70%以上。
  龍馬潭區民政局一工作人員分享了治理經驗:將創新社會管理和社區建設工作相結合,採取區財政投入一部分、鄉鎮街自籌一部分、小區業主委員會集資一部分的方式,把改善小區基礎設施、提升小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治理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治理投入。
  據悉,去年龍馬潭區已投入900餘萬元打造50餘個非物管小區;今年將繼續投入1000萬元,按“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文明化”標準,再次打造50個非物管小區。嚴格實施招投標制,重點對小區道路、綠化、休閑桌椅、管理公示欄、宣傳欄、停車位等公共設施進行治理,有效改善小區居民生活環境和質量,逐步改善老舊院落等非物管住宅小區環境。
  ■ 成果保護
  整治成果移交業委會管理或由社區代管
  經層層申報審批,確定非物管小區治理名單後,打造工作按規定進入設計方案、招投標、施工等步驟,待工程驗收完畢,打造成果就可投入使用了。
  但是非物管小區的治理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之前非物管小區的種種亂象,大多可以歸咎於小區“無人管”,在一系列打造之後,如何保護打造成果?
  據瞭解,為實現非物管小區從“無人管”到“有人管”,健全非物管小區後續管理機制,龍馬潭區的治理者們探索出一套辦法:小區打造工程驗收完畢後,打造成果將移交到業委會管理,或由社區代管。
  也就是說,通過召開小區業主委員會瞭解居民各種要求,廣泛徵集居民好的意見建議,引導小區業主委員會自行管理,培育社區樓院管理服務中心,採取社區代管或引進物業管理公司等多種管理模式,重點開展化糞池清淘、衛生保潔、門衛安保等日常工作,保證小區乾凈、整潔,實現小區長效管理運行。
  目前,該區已建立小區業主委員會89個,負責管理非物管小區125個;成立社區樓院管理中心2個,管理非物管小區57幢樓2000餘戶;成立社區代管非物管小區32個。
  據稱,下一步,龍馬潭還將逐步完善並健全物管機制,有效打造非物管小區。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楊霖 攝影報道  (原標題:沒物管≠“沒人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93zilf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